一条公路,为何让人如此魂牵梦绕?——筑路军人的天山情结-小疆有话说
祖国西北边陲的天山,群峦叠嶂,高耸入云,险峻奇寒,巍峨壮观。极目远眺,那冷艳孤傲、银光闪烁的冰峰雪岭,宛若舞动在云霄之上的碧波仙子;那色彩斑斓、洒脱飘逸的大小山峦,犹如开屏跳跃的孔雀,风姿绰约、艳丽迷人。啊,天山,一座名副其实的雪山、冰山!一座朝思暮想的神山、圣山!
古往今来,天山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蕴含着珍贵稀有的天然矿藏和极富特色的名胜美景。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寄情抒怀、咏物放歌,留下了口口吟诵、不绝于耳的华美诗章。诗人李白笔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绝美佳句如此气度非凡、豪放不羁;诗人陈羽感慨戍边卫国将士的勇敢顽强和奉献牺牲,一首《从军行》字里行间流露着敬佩和赞赏:“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今天,重读古人精妙绝伦的佳作,笔者悠悠思绪和万端笔尖自然触及西北边地的天山和与天山攀缘十多年的相思情结。遥想40多年前,数以万计的筑路军人以“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巴博萨船长?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的豪迈壮志和浓烈情怀汇聚天山深处,在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里,用近10年的时间昼夜奋战、以168位(含20名隧道后期施工牺牲的烈士)英烈的生命为代价,终于凿通了贯穿天山腹地、连接新疆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而今岁月如烟,虽然时过境迁,往事历历在目,依旧记忆犹新。作为当年筑路大军的一员,笔者曾多次感受天山的厚重苍凉与柔情灵动,也曾见证了筑路生活的艰苦卓绝和丰富多彩。
我爱慕新疆,她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依恋天山,她镌刻着我生命的金色年轮,记载着我18岁的青春足迹梓摄影。
1976年岁末,走出高中校门的我满怀一腔热血,从军来到天山脚下的绿色军营。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机遇和缘份。在新训的日子里,新兵连班长老兵告诉说,新疆很美、很大!雄伟的天山东西绵延2500多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山系之一。其东部横贯新疆,长达1700多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是新疆南疆和北疆的天然分界线。 “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 这句古诗再形象不过的道出了天山的广阔远大。新疆的地形地貌素有“三山夹两盆”之称。北面阿尔泰山,南面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昆仑山、天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镶嵌着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三大河流日夜湍流不息,千百年来浇灌着天山南北的沃野良田、片片绿洲。自那时起,我的天山情结逐渐萌生。十个冬春的坚守,十个夏秋的祈盼,这种情结愈来愈浓烈、越来越厚重龙袍干尸。我们的工程兵部队,是一支诞生于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成绩斐然、闻名遐迩的英雄部队。我部承建的天山公路亦称独库公路,是遵照毛泽东主席1964年4月9日“要搞活天山”的指示、于1974年4月2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1974年8月开工、跨越天山南北的大通道。它纵贯天山腹地,全长561.25公里,总投资3.5亿元。公路沿线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一半以上的路基都在崇山峻岭、深山峡谷中穿过,很多地段都是“猿猴欲度愁攀援”的“飞线”绝境。公路途经4座海拔3000米以上、终年积雪不化的冰达坂(意为冰雪簇拥的高山),跨越5条湍急险恶的河流,还要凿通3条高山隧道、修筑隧道明线32.3公里力证逍遥,修建防雪走廊2座。1974年5月,军委工程兵四工区三个建制团(138、161、168)一声令下,自长江西陵峡畔,浩浩荡荡开赴天山脚下,武汉、西安两地五个测量队也随后调至边城乌鲁木齐。天山独库公路无疑承载着特定而特殊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立项、投资、部队担负具体施工任务的国防战备工程。
1974年8月,一场旷日持久、与严酷恶劣环境殊死搏斗的战役,在隆隆的炮声和机械车辆的轰鸣中正式拉开帷幕。我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前辈战友、兄弟姐妹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走天涯为革命吃苦、战雪山为人民造福”的革命乐观主义浪漫情怀和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无私奉献精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牺牲,铸就了慷慨悲壮、激越奋进的“天山精神”。我可敬的首长、战友们在人迹罕至的风雪高原、天山深处,与险峻的顽石砂砾斗,与恶劣的自然灾害斗,与肆虐的狂风暴雪斗,与枯燥难耐的孤独寂寞斗。这条公路沿线分别以三座达坂名字命名的3条隧道“哈希勒根隧道”(意为此路不通),海拔34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玉希莫勒盖隧道”(意为黄羊岭);“和铁力买提隧道”(意为不可逾越,长1897米,)是我国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这3条隧道的名字,今天已经是如雷贯耳,闻名天下。是啊!“天堑变通途”那是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勇气呀!天山独库公路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
风雪天山,英雄豪杰辈出;筑路十年阮金红,精彩故事不断。中央军委命名的“雷锋式好干部”姚虎成(副营长),在为大部队开工打前站清除雪障时,被呼啸而下的雪崩埋入雪窟,壮烈殉职,时年28岁,白雪一样晶莹、纯洁的生命之躯成为哈希勒根冰达坂上一块闪闪发光的丰碑;指导员李善国、连长杨晓海,率领战士清理石方,被峡谷山涧顺势汹涌而下的泥石流卷入土里,成为独库公路永恒的铺路石;有一位班长为解救被暴风雪围困的连队战友范勇宏,顶着刺骨寒风和漫天大雪赶往团机关工地指挥部报信,终因迷路而不幸被冻死在空旷的野外,成为冰雪中岿然屹立的雕塑。在笔直陡峭的山崖上,至今钢钎绳索依稀可见,游人、过客看了胆颤心惊。开凿玉希莫勒盖隧道时,洞顶不停地渗滴着冰雪泥水,官兵们身穿的棉衣一会儿就湿透了,每天不得不换三套棉衣,防水雨衣在当年无疑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雪山紫外线异常强烈,官兵们眼睛红肿,脸庞黝黑,嘴唇干裂,指甲凹陷,此情此景闻所未闻生地熟地汤,让人痛心不已。在筑路部队,绝大多数战士服役4到5年,棉衣棉裤几乎没离过身;长年洗不上一次痛痛快快的热水澡;有的甚至没去过一趟比较繁华的城镇,就告别军营战友、退役返回故乡了;有时,年轻小伙子们把偶尔能见到一个漂亮的女性,都看作是撞上好运、碰见好事的吉祥兆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这就是新时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最可爱、最可敬的中国军人、中国军魂。获奖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电视剧《天山深处》和电影《天山行》就是筑路部队钢铁战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爱天山,爱的实在,爱的深沉。天山脚下,绿色军营,我的军旅生活在这里精彩开启、扬帆远航!
公元1981年10月,共和国32周年华诞前夕。西北边陲天山哈希勒根冰达坂,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防护工程——哈希勒根防雪走廊胜利建成。
顾名思义,防雪走廊即为预防雪崩坍塌对公路造成破坏性灾害的人造防护工程。哈希勒根防雪走廊,地处海拔3500米雪线以上的独库公路咽喉地段,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透风式下导风”防雪走廊,它巧取悬崖上崩塌积雪“借力用力”、同向合力的原理,顺势将其抛撒到公路旁的悬崖沟壑中去。此举有效地预防、抵御积雪或雪崩坍塌阻断交通所导致的灾害事件,是我国高寒地区防雪工程的首创。哈希勒根防雪走廊俨然像是一道巍峨的长城,耸立在风雪天山冰达坂上。走进长廊,只见长廊上临千尺绝壁,下垂百米深谷,靠着悬崖的混凝土墙体高达8米多,沿着悬崖排列着86根钢筋混凝土立柱,每根立柱有两人合抱那么粗,走廊上方是用混凝土搭成的斜坡性廊顶。廊长258米,宽8、5米。可以双向并排交汇两辆大卡车。有关资料显示,建成后的第一年冬春,防雪走廊上方发生大小塌方、雪崩400余次,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的塌方、雪崩就有几十次。发生雪崩时,铺天盖地的冰凌、雪块顺着六、七十度的冰坡咆哮而下,势如倒海,声如雷鸣,但防雪走廊坚固如钢铁巨龙,岿然挺立、纹丝不动。至此以后,过往车辆、人员再也无须惧怕突然发生的雪崩、塌方了。
在我难忘的记忆里,修筑防雪走廊始于1980年的春天,而承担施工任务的就是我曾担任排长职务的基建工程兵第111团3营9连。连队那年进入工地后,从3月上旬到4月中旬,施工地段相继发生30多次大雪崩,严重阻碍了防雪走廊的施工进度。连队干部战士,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刻苦钻研,反复总结,经过商议,形成共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施工,只能预先清除山顶积雪,
本间贵史才可能为安全施工创造条件,才可能赢得质量和进度。于是决定徒步攀岩,打眼放炮让梦飞起来,用爆炸清雪的非常方式,制造人工雪崩,彻底排除隐患。就这样15名共产党员、班长骨干和老战士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迅速组成一只爆破排险突击队,每人背着40多斤炸药,携带尼龙绳、钢钎和大锤,向冰达坂顶峰攀爬而去。翻过垭口,抬头仰视,往上竟然还是平均六七十度的陡坡,即使徒手攀登也非常困难。官兵们肩扛工具,身背炸药,使尽全部力气,一步一步靠近目标。即将抵达顶峰时,他们又一个接一个地攀越垂直而立的6米冰墙。功夫不负有心人,官兵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登顶。大家忘却了疲乏、劳累,顾不得缓冲、休息片刻,立即投入严肃、紧张的爆破准备。人工打眼、装填炸药就绪后,突击队员立即撤离下山。随着数十声撕裂般的轰鸣,一场人造雪崩在连队官兵会心的笑声中,卷起几十万立方米的冰雪石渣,顺从地依照突击队员的意志滚落山下。在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官兵们又采用稳、挡、导等综合方法,在公路沿线先后设置了防雪台阶、防雪土丘、防雪挡墙,为加快防雪走廊建设进度花降楼,开拓出比较安全、可靠的施工环境,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人间奇迹。
1982年春天,就在防雪走廊相近的哈希勒根隧道的南端,九连官兵又一次在此到这里宿营安寨,新年度的施工号角再次响彻冰封雪岭。也许这是个巧合,提干不满半年、还没有穿过“四个兜”的确良军干服的我,此刻奉命就任九连三排长。说来蹊跷,我们二月底、三月初上山,冰达坂上依然银装素裹,帐篷里寒气袭人。连队每天施工也只能做些筛沙、选石料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来乍到施工连队,对我这个机关兵来说,必然有个适应的过程。5月初,山上狂风劲吹,大雪纷纷扬扬,营区四周早被3米多厚的积雪围堵,宿营的几顶帐篷都被厚重的积雪压折、压垮,好在战友们及时支撑、加固、维修,防范措施迅速跟进,始终确保人身安全无恙。大雪迫使我们中断了白天零星、分散的施工活动,又扰乱了连队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连作息时间也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调整。在风雪肆虐、毫无停歇迹象的严峻时刻,一个200多号人的连队被围困在方圆上百公里的无人区,一日三餐,难以为继,单就吃饭来说,能不饿肚子就算不错了。就这样,在大雪相随相伴的10多天时间,我们连队12个建制班,取暖烧掉了数十块床板,三餐改为两餐,大米、馒头变成了稀粥、咸汤,就连受冻的土豆也都变成了充饥的“美味佳肴”和“香饽饽”。5月18日,我和同年入伍的乡友、九班长李明光奉命冒雪前往山下80里之外的三岔河口,向兄弟连队求援。出发前晋血,连首长交给我们一把半自动步枪和一瓶伊犁大曲瓶装白酒,炊事班准备了6个馒头,战友们投来了信任的目光,我们深知此行任务非同寻常,肩头的重量、使命的光荣,让我们离开山上营区前自然地举起右手,向连首长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行了一个庄重地军礼,那时那刻,确有一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生离死别、慷慨悲壮的感觉和气氛。那天,我们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松软的雪地里,一会儿摸爬滚跳,一会儿匍匐前进,生怕一不留意掉进雪窟、滑落岩下,我们顺着早被大雪深埋、还没有完全成形且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公路路基的线型,一会儿下行,一会儿上攀,80多里山路的连续颠簸和艰苦行军,那是一场马拉松竞赛也不可相比较量的啊!还好,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抵达目的地,为连队的雪后救援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军旅生活的那段经历,几多苦难艰辛,几多离奇变故,至今鲜为人知。时隔三十五年,如今回想起来,当年的淳朴、厚道,当年的率真、耿直,不正是人们追寻和羡慕的一笔精神财富吗?山上山下,揪心后怕,身为血气方刚的筑路军人,我们的一切选择,我们的所作所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值了!
在我记忆的闸门里,1983年9月,北起石油之城独山子,南至龟兹古国库车,全长562.25公里的天山独库公路正式通车。她像一条黛灰色的飘带执业药师考试时间,飘过了陡峭的山峰,飘过了幽深的峡谷,飘过了茫茫的戈壁,飘过了牛羊成群的翠绿草原。该条公路动工开凿之前,连接新疆南北疆的公路只有一条,从独山子到库车,必须绕行乌鲁木齐共走1000多公里,而独库公路可省去近一半的路程龙狼传漫画。它的贯通,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也为新疆公路建设谱写了新的篇章。目前,她是新疆“两纵三横”公路主骨架中第二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历史跨进本世纪的今天,独库公路的重要作用和经济价值进一步显现:它已经成为新疆天山北坡自然景观旅游的黄金通道。公路沿途的那拉提草原、乔尔玛风景区、巴音布鲁克草原等颇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享誉疆内外;还有被称为“南天池”的大小龙池,恰似两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雪峰环绕的半山腰;天山南麓群山环抱中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克孜利亚、布达拉宫山地景观等,集人间峡谷之妙,兼天山奇景之长,蕴万古之灵气,融神、奇、险、雄、古、幽为一体,景异物奇,令人神往。大美新疆!大美天山!美在险中存,美在险中求!在众口称奇的啧啧赞叹中,人们不得不为独库公路的艰险、峻美而一次次摒住呼吸,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拍案叫绝。
天山独库公路的建成,书写、填补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三项空白——哈希勒根防雪走廊是我国高寒地区防雪工程的首例;玉希莫勒盖隧道工程其地质构造之复杂在我国公路建设史前所未有;哈希勒根隧道的开通当属我国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工程。
我曾记录这样一段文字:1984年3月,为纪念修筑天山公路英勇献身的筑路官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8万余元,由基建工程兵12支队设计修建天山公路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天山南麓、独库公路135公里处群峰环抱、风景秀丽的喀什河畔的乔尔玛草原。纪念碑正面镌刻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大字,碑身背面有汉、维两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及烈士的名字。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中盈优创,纪念碑雄伟壮观,肃穆庄严。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对牺牲烈士和筑路部队的深情缅怀和最高褒扬。
纪念碑落成典礼已是那年秋天的事了,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举行,仪式非常热烈、隆重。那天,我与原支队政治部秘书科老战友黄小汉事先商量约定民国败类,我们一个随会务组上山直奔乔尔玛落成典礼现场,亲眼见证这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负责及时、完整、准确地将新闻初稿传至乌苏支队机关所在地;另一个留守机关值班,待收到会议消息并确认后,务必于第一时间内修改、润色、校对完新闻稿,并火速以电话、电报手段,及时将会议要闻发往各有关新闻媒体。我们俩的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当天数小时后就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消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新闻节目》就以第二位的排序,向全疆播发了这个重要资讯。此后两、三天内,我们拟写的新闻稿件也陆续被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胜报、乌鲁木齐晚报、基建工程兵报等新闻媒体编排、采用。
部队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天山深处、雪域高原度过北川政务网。那里的一草一木始终让我难以忘怀,那里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如今,天山筑路生活已经成为曾经的辉煌,我和我的战友们尽管早已白发染鬓,唯有这藕断丝连的天山情结永远缠绕心头、植根心地,成为我蹉跎岁月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细腻情感和军旅生涯中挥之不去、魂牵梦绕的记忆痕迹。
我爱你,古老而年轻的天山!
我爱你,神秘而美丽的天山!
作者:杨岳云。
现正式向广大读者征稿
征稿方向:参照本平台以往发布稿件类型;
征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直播等。
按稿取酬。
投稿邮箱:xj_shuohua@163.com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小疆有话说
小疆个人微信号:小疆有话说,欢迎关注!
ID:xjyouhuashuo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