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战pk【脱贫攻坚】释放绿色发展红利:安顺市以生态扶贫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平坝发布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61

【脱贫攻坚】释放绿色发展红利:安顺市以生态扶贫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平坝发布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素有“中国瀑乡”、“西部之秀”美誉的安顺,926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里,石漠化面积占32.4%,山地多、平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着风光的神奇与秀丽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地矛盾的升级,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着当地发展。

 
如此严峻形势,安顺如何擂响特色农业产业转型“新战鼓”,给大地种下“绿色希望”,让农民拾获“真金白银”,打赢同步小康“攻坚战”?
从4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全市农业经济实现了由极端脆弱到全面发展的历史变迁,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我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发展战略,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百姓富、生态美为目标,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打好“特色牌”,走出了一条生态、高效、富民的喀斯特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子,并不断夯实绿色本底,坚守一方碧水蓝天,源源不断释放绿色发展红利,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念好“山字经”走山地特色“生态路”
实现绿水青山,林业必须先行。近年来,我市牢牢坚守生态发展理念,通过大力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全市2014-2016年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55.3万亩,昔日随处可见的石漠化山地已被吐着嫩芽的树林所覆盖。
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我市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按“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促进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培育生态产业,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发展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做大做强绿色经济。
生态是优势,生态是潜力,生态是希望盱眙怎么读。我市通过念好“山字经”,全力打造“茶山、果山、药山”,形成“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不仅绿化了山头,美化了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还助推了农民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浮华饭店,实现产业与生态相互促进鞍山一中。
优良的生态环境,抚育众多特色优良物种。我市还打造了茶、果、药等地方特色品牌,建设黔中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关岭火龙果、普定梭筛桃、镇宁蜂糖李、紫云蓝莓、金刺梨、“哚贝”茶、“瀑布”茶等暗香简谱,这些广受欢迎的特色产品成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成果。
放眼黔中大地,山顶绿树掩映,山间果树缠绕,山峦梯次起伏,水面波光粼粼,一副“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有机食品养生,田园生活养神”的生态农业水墨画清晰明亮。
舞活“产业链”走山地特色“高效路”
绿色,不仅是生态,也是产业哥普拉。
碧色染丘陵,茶香绕山间。虽入深秋,一座座茶山连接在一起,还是一片绿色海洋。“茶产业麻料鸟,是安顺名片之一高高啦,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是脱贫攻坚战中支柱产业,是盛载民生的‘绿色银行’。”市农委茶办专职副主任徐瑛介绍道,近年来我市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开发,引领茶叶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截止2017年底,茶园面积达75万亩覆盖各个县区,建成省级茶产业园区6个、市级茶产业园区4个。
据悉,近年来,我市以生态资源为资本,以绿色产业为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郸城天气预报,同时超克的时空,不断创建新茶园、改造老茶园,大力打造“原生态、绿色、环保、无公害”的有机茶叶品牌,庞凤仪使茶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生态扶贫就是要强化“绿水青山”,最终把“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结合起来协同发展。近年来,我市不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菌、林茶、林草、林药等种植业、林禽等林下养殖业,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水果经济,水果种植面积达97.67万亩,产量65万吨,种植水果覆盖贫困村490个辻政信。狂战pk
“我们村坡地多、土地少,所以必须向山上要效益,于是流转了3200多亩的荒坡来种蓝莓精品水果,通过精品水果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逐步脱贫。”紫云板当镇洞口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江文说,自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以来,洞口村按照当地气候和地形特点,深化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特色水果种植——蓝莓,原本的荒山荒坡变得绿意葱茏。
如今,我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优化中释放出更大能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与高效产出协调发展,结合造林绿化的实施,我市形成了总面积近120万亩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茶叶基地、干鲜果品基地,桃、李、梨等经济林基地,金刺梨基地20万亩,各类林下经济模式70.15万亩,着力在成规模、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上做足文章、做成特色、做大做强,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打造“聚宝盆”走山地特色“致富路”
“过去我们种玉米每亩收入就500元左右,现在种上了金刺梨,不仅土地可以收租金,还能在基地里面打工,一个月2000多元,比到外面打工强,还能照看到孩子和老人。”这样的收入点缀网,让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民董夫美乐开了花。
这是我市坚持走山地特色致富路刘舫羽,通过“三变”改革促农增收的生动缩影。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农民富不富,关键看道路。我市属于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还有1个深度贫困县、2个极贫乡镇和178个深度贫困村。走一条以“三变”改革为核心的山地特色致富路,对我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培育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成立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以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广平坝塘约“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壮大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提高产业脱贫带动能力。截止6月30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021家,贫困村建立755个合作社,贫困村达到100%全覆盖。
“打工回乡,听说种植‘蜂糖李’可致富,我便试种10亩‘蜂糖李’,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树苗开始挂果,市场的效益非常显著。”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弄袍村村民罗大坤说,他利用近十年打工赚来的积蓄,流转坡地,扩大种植30余亩,每年产值30余万元,另培育果苗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买了房子和车子犬吠测吉凶,家庭幸福感也得到了跃升。
荒山增绿,群众增收,辛勤的安顺人正通过生态扶贫,抒写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脱贫的靠山。
【来源】安顺日报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