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菩提【自述】陈晋:“反那耳喀索斯-他山人类学社SWUN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443

【自述】陈晋:“反那耳喀索斯-他山人类学社SWUN


首先,我非常感谢龚浩群、黄剑波两位老师费心费力地组织这次会议,也很荣幸收到邀请并参加本次会议。我觉得我们这个会切中要害梁经伦,因为中国人类学目前正缺乏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特别是有着新鲜血液的学术共同体。这对于每个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其实我特别不擅长自述,更不用说学术自述。我的经历跟很多在座的同仁一样,都是从研究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开始。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位于川滇边境的纳人(摩梭人)机战j攻略,硕士和博士论文都做的是纳人达巴仪式研究。从2003年起,我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近四、五年来懒人修仙传,我的关注点从单纯的仪式研究逐渐转到认知方面,涉及纳人的认识论、达巴知识的媒介、时空观念,等等。去年我在《民族研究》发表的文章就是关于达巴仪式中体现的时空认知逻辑星星索简谱。
当然,持续研究同一个社会也容易觉得厌烦。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寻找新鲜感,我尝试着去做一些比较研究。近年来,我在苏南、黔东南、湘西、大理等地做了一些短期调查,以拓宽研究范围。涉及的主题有仪式、信仰、宇宙观、记忆/忘却、想象,还有一些其他陆续在整理的东西。
我接下来要谈的“反思”可能带有一点挑衅的意味。刚才大家在做学术自述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想到一个事情:巴西人类学家维未洛斯(Eduardo Viveros de Castro)在2009年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叫《食人形而上学》(Métaphisiquescannibales);他说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更宏大的书的序言,后者的名字叫《反那耳喀索斯》(L’Anti-Narcisse)硅酮霜。蔡紫芬大家都知道那耳喀索斯是希腊神话里的著名人物,是全希腊最俊美的男子。他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觉得自己太漂亮了,无法离开,最终憔悴而死富永爱,化作了一株水仙花。“那耳喀索斯”因此成了水仙花的名字陈奂生上城,也是“自恋”(narcissism)的代名词。
维未洛斯提出“反那耳喀索斯”,显然是向他钟爱的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巨著《反俄狄浦斯》(L'Anti-?dipe)致敬。他批评人类学长期以来就是一个自恋的学科,人类学家眼中的“他者”(Others),不过是我们自身的倒影,这跟那耳喀索斯的举动(以及命运)一模一样。所谓的“反思”(reflection)是什么意思?无非是从一个镜面来看我们自己。人类学从进化论时期开始,就从未停止从他人中寻找自身。即便到了后期,相当一部分的人类学家依然寄希望于通过研究所谓的“传统社会”娃娃岛,来打量、思考或解决自身的问题包公斗法王。维未洛斯说是时候我们来打破这面镜子、停止这种自恋了。
2015年,我的导师、法国人类学家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受邀去加拿大做一个关于结构主义的演讲。他谈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即我们应该建设一种“对称化”(symmetrization)的人类学。所谓“对称化”,是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文化特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兼容,而非前者包括后者龙丹奶粉。在这里,我想大胆地把“对称化”和“学术自述”联系起来余秋雨文集。我认为,中国人类学的年轻一代应该关注如下问题:写作、演讲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自己,还是在谈论我们的研究对象/伙伴?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材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化成新的、“对称式”(symmetrical)的概念工具美景菩提?以及,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版图中,人类学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经常用那耳喀索斯的故事来提醒自己和我的学生,不要做那个沉迷于自身、最终憔悴而死的人京乐春水卍解。所以我不太愿意“自述”。我觉得人们真正需要听到的是纳人、达巴教给我的东西。这些东西并非由我创造,而是人们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与经验。按照列维-斯特劳斯的说法空之音,“神话没有作者(les mythes n'ont pasd'auteur)武幻轮回。”我所理解的人类学,至少是对所谓“作者资格”(authorship)的批判。
我希望以上的简单思考能够激起进一步的回应与讨论裁决之镰。谢谢大家!
青年人类学者学术自述计划由人类学公众号联盟联袂推出。
【焦点】黄剑波、龚浩群|青年人类学者学术自述按语
【自述】杨德睿:人类学的修行
【自述】张原:酒醉之后悟清明——我的学术经历自述
【自述】潘天舒:一名老青年的人类学之旅【自述】张志培:学术自我——不再XX人类学
【自述】赖立里:与人类学相遇,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自述】龚浩群:在相遇中成为自己——我的海外民族志研究经历
【自述】刘宏涛:The Tao of the Anthropologists
【自述】黄剑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自我发现之旅
【自述】郑少雄:遍历甘孜莲花十八峰
【自述】代启福:我在矿山做田野,但不是研究矿山
【自述】刘琪|学术自述
【自述】杨春宇:从海外踏上认识中国社会之路
【自述】冯莎:当代艺术研究实验原理
【自述】刘谦:人类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自述】陈乃华:追寻挟艺穿行的无名者
【自述】杨渝东:三山界间见神州——苗疆、运河与韩国的人类学之路
【自述】李耕:始终背离初衷(在17年青年人类学者圆桌讨论会的发言)
【自述】宋红娟:阳光下的新鲜事
【自述】张亦农:遇见自己
【自述】覃延佳:比理论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脉络感
【自述】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
【自述】崔忠洲:嗨于人类学立体式的学习
【自述】郭金华:我的民族志——从社会到人类
【自述】朱靖江:游走于影像与田野的河山胜境
【自述】赵萱:蔷薇流氓,灵魂比剑更强 ——写与人类学的一封情书
【自述番外篇】人类学家组合:田野歌声,乡土格调
【自述】张慧:人类学之魅——自我发现、反思甚至生活的契合
【自述】曦力:入门人类学的一点跌宕花絮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