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于怀的意思【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7期(天地1)-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53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7期(天地1)-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 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美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兰宇冬先生共同主持,联合各大高校庄子研究者共同会讲,每周定期举行。爱国学i-guoxue公众号刊发。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主讲 : 兰宇冬、陈志伟、郭美华
原 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①;人卒②雖衆,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③,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④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名正⑤;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⑥。故通于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⑦;上治人者,事也⑧;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⑨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⑩。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根达亚文明,無心得而鬼神服。”

解 读
郭美华:
天地就是世界整体,是万物和所有物共在的整体,它必须保持自身的自在性,而不能被狂妄的僭越者据为私有之物:“世界是这样一种共同性的东西,它不代表任何一方,只代表大家接受的共同基地,这种共同基地把所有相互说话的人联结在一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第570页)无论以物性力量的方式,还是以观念力量的方式来“独占世界”的企图(尤其二者勾结起来独占世界的企图),都是对于世界整体本身共同性的毁坏,从而也必然引向对于差异性他者的毁灭。
无限广袤的整体世界,无论多“大”,其变化都是“均匀”的:“均于不为而自化也。”(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第232页)对于无限整体而言,其变化之“均”,实质性的意义就在于,其内在的无数差异性个别物之自为其自身,或说自然而在其自身;同时,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在其自身可以实现天地整体与其他无数差异性事物的存在:“天地之大,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吕惠卿,《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年,第225页)这是整体性世界及其万物存在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则是无数差异性个别物,其存在之实现遵循于同一个秩序,即“其治一也”,亦即“一以自得为治”(《南华真经注疏》,第232页),“一则各复归其根”(《庄子义集校》吴公仪,第225恶)。“一”而又“自得”,“一”意味着普遍的秩序,“自得”意味着普遍秩序并不是无数差异性个体的“目的”,相反,普遍秩序以无数差异性个体为其目的。
两个方面的意义,合起来看,就是无限性整体及其秩序,超越于任一个体而持存自身的自在性与自然性,从而使得每一个体都能成其为自身:“天地无心,所以均化;物物自治,所以齐一。”(褚伯秀,《庄子义海纂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69页)就此而言,人的存在就是同与异的统一:“于人见异,观于天则几无不同矣。”(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页)将仁义-政治之域的生存,回置于天地之间,则以普遍而相同之整体及其秩序为基,担保并让与每个人之自得其自身(独特之自然而自在),就是仁义-政治自身的目的与归宿,也是仁义-政治之域克服自身、避免扭曲的根本之处。
在无限性世界整体中,与万物并处共存者,有人。人群相聚而居的境域,并不悖于世界整体的本质及其秩序。人群整体并不以人群之中某一个独特个体为目的,而是经由群而让每个人自成其目的——在其自身并成其自身。这是人生存的自然(天)与本性(德)。人群作为社会,因为异于一般动物的世界而有礼义之治,但礼义之治并不构成其本质,更不能穷尽人自身存在的所有内容与意义。在此意义上,“君”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社会的治理者,一方面是每个人的自为主宰与自为目的。因此,社会治理之“君”,依据于无限性整体世界之“天德”(即自在整体及其秩序与每一物自在其自身的统一),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自为其“君”。每一个人之自有其君,是人群之有君的本体论前提。任何一个人并不需要外在的他人来为之作主,也不需要外在地被赐予某种观念觉悟来使之自为作主。人群之君不能担保人之各有其君,就是人群之君本身的堕落与扭曲。
人之作为人而存在,并没有一个为君的圣贤作为起点。“玄古之君天下”(另一种断句是将“玄”属上句:“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后一句则是“古之君天下”。参见吕惠卿《庄子义集校》第225-226页及王夫之《庄子解》,第101页),即是无君而自然任运——“无为而天德”。天与德的统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无为于他物而万物自正其自身。
每一个人之在,总是言行统一体,而言行都是心之官——身之君的外显(钱穆说:“‘君’或‘名’字之伪。”钱穆,《庄子纂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03页。如果是“以道观言而名正”,那就意味着从道的角度看,人类在认识论上以语言来把握事物,可以获得恰如其分的理解。不过,这个恰如其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言说与命名的认识手段,即领悟于言说与命名不能切中事物自然之正)。从道的角度看每一个人存在的语言表现,每一个人之心作为其言行的主宰之君,都自为实现而正:“无为者,自然为君,非邪也。”(《南华真经注疏》,第232页)而就人类社会治理而言,从道的角度看,君之获得其“正”,依据在于“天地、君、民之各得其自然”。君在人群中有某种殊胜之位,易于有为而戕害天地及其万物,因此,一般意义上,天地与万物(万民)之自然弃绝下堂妇,就反转逼迫为君者有为于自身限制,而无为于天地与万物(万民)之存在。但是,为君者往往并不会自行限制自身的逾越为害,因此,万民(万物)反过来必须有为于限制为君者之作为而使得自身及天地整体得其自然。所谓“自然之正”,并不是一种直接现实性,而是一个“过程”,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曲折与抗争。
每一物的存在,有两层关系:一是在无限整体中,其自身与无限整体及其秩序之关系;一是与同处整体之中的无数相异之它物的关系。相互关系构成一种对于关系任何一方的制约,使得相关者各处一定之“分”(即自是其身的位置)。从天道的角度来看每一物之“分”,无论就群体而言,还是就个体而言,其治理之君与其被治之臣,都各是其自身而不相陵越。就个体而言,心为君,身为臣,这仅仅只是一种言说上的分别,而非主人与奴仆、本质与附属物的关系。人总是心身一体而在,心之为心,身之为身,虽相与为在,但心自为其自身,身自为其自身,身心共同从属于生命整体、共同依循于生命整体之秩序而在,并非简单地就是心支配主宰了身,身是心之从属工具的存在样式。在生命整体的无边广袤与深邃中,潜蕴着无数的可能性,并非世俗的仁义-政治之域的君臣关系所能囊括。就人类群体而言,作为治理者的君,与作为被治理者的臣,这在流俗的意义上就主从、本末等等不平等的关系,但从道的角度看,一方面君臣同属于无限的整体世界及其秩序,一方面君臣各在其自身。因此,君与臣的意义,仅仅只有某种事实分工的不同,而无价值、等级上的分层。在一定意义上,君之治理人群,就是为了防止人群中的个别存在者侵犯整体及其秩序与其他个别存在着,而君由此取得的特殊位置,使得其自身成为最容易堕落而坏的侵犯者。因此,社会治理首要的前提就是防止治理者本身的腐化与堕落,担保整体及其秩序与其他无数个体不被侵犯。如此之意,就是社会治理中的君臣本然之义。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能,无论是细民苟活,还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乃至于德合一君、能征一国(《逍遥游》)之人,这些“不同能力”的自然而恰适的使用,按其本质都是“自为自得”。但是。在流俗的扭曲中,知、行、德、能之“能”,与官、乡、君、国之“域”,取得了占有与被占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并以占有之量的大小来作为能力本身的证明,这就在个体与天地整体、个体与无数他者的关系上,造成了扭曲和纷争,使得一切物包括占有者自身都丧失了其自然之正。从道的立场看,能力之顺乎自然的实现,就是每一物之自为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之各有其序(尤其不同层次的治理者都受到秩序的制约),这就是“天下之官治”——既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每一不同位分之人的各得其治”,也是每个人自身所有官能的各得其治。然而,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类群体中的不同位分的人,以及每一个人的不同官能,并非都依循于自然而实现。悖于自然的方式而展开的社会与个体的活动,在更为深一层的意义上显露了“天下之官治”——一方面是悖逆、扭曲以滚雪球的方式自我崩溃,一方面是悖逆、扭曲湮没中的自然微明亘古未绝而召引着复归与返回。恶的自我消解,也是一种“官能之治”,尽管大多时候这是过于昂贵的代价,但是,它是不能普遍而自由地坚持自然的必然。在庄子哲学的深处,由持守自然而自由之生存,所反逼出来的对于仁义-政治之域窄化人自身生存的抗拒,捍卫整体性及其秩序的自在性与个体的差异性,有着更为深邃的意义,即让有能者有所不能而无能者能自为其能:“以道观能鬼车鸟,则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无能者无所不能则有能者有所不能。”(《庄子义集校》,第226页)
无论在自然之正的展开中,还是自然的扭曲展开中,每一物都或正或曲地“展开”自身。在“万物刍狗”的意义上,都是天地及其万物“得其治”。在自以为圣而担当天下责任的仁义之士看来,这不免有些犬儒主义的冷酷。殊不知,以对于尘世的情怀与抱负来为自身辩护,自以为圣的仁义者要么就是高蹈的空想主义者,要么就是沆瀣于权力的现实主义者,无论如何,都湮没了天地整体以及万物和每一物之自得其自身的通道。道作为无限整体及其秩序的统一,持守其自在性,而非为某种自圣化的理念所僭越,更不为流俗基于力量的斗争进行润饰与掩饰,反倒显露出天地与万物之本相——即“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换言之,在已经悖逆与扭曲的展开之后,让真实与朴素洗尽铅华而呈露自身,较之仁义-政治之域的夸夸其谈与伪为矫饰,更能昭示天地整体与万物回归自身的可能性通道。以遮蔽、欺骗与强压相结合的方式(即使理性的技巧或“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之类的思辨造作,也包括在内),堵塞天地及其万物回返自身自然而本然之存在的道路,这是庄子哲学对于仁义-政治之域的基本批评之一。在仁义-政治之域,尽管无数的有限性存在物不能以自然真朴之风吹散伪作之气,乃至于为仁义-政治的强制与伪作所侵袭束缚不得自身自然,但是,逸出狭隘仁义-政治之域的无名自然之朴,最终必将一切矫揉造作、欺骗伪饰、强制野蛮之气,扫荡洗涤尽净而入于滚滚洪荒之流中:“万物虽多,主之者一,造化而已。”(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中华书局,1997年,第183页)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郭象注说:“万物莫不皆得,则天地通;道不塞其所由,则万物自得其行矣。”(《南华真经注疏》,第233页)尽管郭象注一定意义上顺通了义理,庞凤仪但从道与德的意涵而言,德作为万物之得自道者,似乎扞格不通,似乎是道与德字传抄错误了,应该是:“通于天地者,道也;行于万物者,德也。”整体及其秩序自在其自身,即是道;而万物之各自得其得,即是德。唯有整体及其秩序不为任一个别物之德所僭越,才成其为道之自然,天地才能成其为自身而不为任一个体物所私有;如此天地在其自身而真正成为公共,道在其自身真正成为普遍,每一物与所有物才能“共处一个天地,共由一个道”,并各自得其自身。郭象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更好理解,更为通透:每一物乃至万物自得其自身,是由天地整体及其秩序不为任一个别物所僭越、阻碍才得以可能,而不是相反;不是每一个别物之行造就出天地及其秩序,而是天地及其秩序不为任何个别物所僭越、阻碍,每一物乃至万物才得以顺其自身自然而行,并自得其自身,而不是相反。只有出自自我仁义膨胀的自圣之心,才会认为从自身之觉悟与行动中生成、创造出了世界整体及其秩序。【王叔岷说:“陈碧虚《阙误》引作:‘故通于天地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今当从之。”(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第233页。钟泰以郭注反对这个说法,《庄子发微》第246页)陈碧虚加入加入一个“行于万物者,义也”,累赘了。实际上,可能只是原文道和德二字写反了。】
道-德的顺然畅通可能被碍阻而断,并不断堕落扭曲。在仁义-政治之域,有在上的治理者,他们以自身之心“意向”出物,湮没他物和天地的自然与自在海潮马,以为天下一切都是他们能力与责任范围内之“事”:“礼、乐、刑、政诸事。”(刘凤苞,《南华雪心编》,中华书局,2015年,第272页)在事中,一切成为被在上之治理者手中把玩之物,把玩完全指向把玩者自身的内在心境于情意,亦即,他们炫技而为享乐之艺。万物在治理者的“技艺”中的展现,显然悖于万物之自在其自身。治理者之所以能把天地及其万物编织进入其“技艺”之网,当然有着多重根由,比如治理者的强大物性力量及其仁义伪饰的欺骗,比如被治理者本身物性力量的软弱、理智觉悟的低下以及求生怕死的本能等等。单纯只有在上者的黑暗与扭曲,并不造成世界整体及其秩序的湮没;历史与现实昭示,如此湮没,总是辅之以在下被治理者的无知、懦弱。上下沆瀣,才有无耻至于其极而天地为之闭塞,而道-德为之堕落。这个从道-德向技艺的堕落,《老子》三十八章即已言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如此这般依然悖逆与扭曲的流俗生存中,从谋生之技需要不断返回于天。人类生存从天堕落的深度,相应着返回于天的难度老马识途造句。从技返回于事,从事返回于义(义是行事之合宜,一般是心物两方面的合撰),从义返回于道,从道返回于天,就是一个将丧失真朴的生命不断统归于更高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倒追过程”:“兼,犹统也,倒追上去,总归于天。”(宣颖,《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7页)背离天道自然是一个堕落的进程,堕落日深,流俗习焉不察而以堕落为常情。由此,克服堕落回归真实,就是一个“倒行”的历程。人类自身的生存,在一定意义上,鲜于自然而顺畅地展开,而常是一种不断返归回撤的行进。回到源初真朴已经成为人类难以企及的梦想,更不用说从真朴自然顺畅地走向深邃与广袤了。耿耿于怀的意思
最大的阻碍无疑就是基于权力的政治治理,而且如此治理还笼罩着仁义的伪饰。权力的掌有,必然指向对权利的使用之作为;权力政治作为人类生存的悖谬,由仁义的伪饰所“辩护”,使得胡作非为被虚构为担当责任与天下情怀。即使如此,对于天下的仁义责任与情怀,依然不可掩饰地戕害着天地以及万物的自然本性。无疑地,逆而返归的路程,首要便在于消除权力的肆意妄为,其次是要剔除仁义与权力之间的沆瀣一气之关联。在没有君主治理天下的远古,天下的养护,就是让天下成为天下,天下在其自身而不为任何个别存在者,尤其物性力量的突出者所僭越和妄占。天下及其万物不作为任何个别存在者,尤其某些特殊个别存在者的欲望对象而在其自身。所有物、每一物在其自身,整个天下在其自身,这是本然而真朴之足;在流俗以天下及其万物为占有对象的悖谬状态中,权力与仁义以对于天下及其万物的占有量之大为足。所有物、每一物持守自身之自然,处身天地之整体,依循自在之秩序,基于自身自然而不断展开、化成自身而进于深邃与广袤,并不需要治理者越俎代庖而外在地作为于它们。流俗世界的嚣嚣攘攘,是权力及其仁义伪饰使然,但在仁义-政治之域,治理者却反过来以为百姓欲望泛滥而不得社会静定之序。实际上,只要治理者及其仁义吹鼓手停止地肆意妄为,自行潜入其渊深与静定之境,百姓便会得其自身而宁定自然。(相似的话,在《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理正如故籍所说:让天地整体保持普遍可通达性与其秩序的自在普遍性,则所有物、每一物都能自得其自身而完成其自身;每一个别存在者无心于占有天地或天地中任何一物,让天地整体以及万物都各在其其身,作为人之存在特殊样态的心灵之觉,无论是个体生命之生之神,还是其归之鬼,都是自在而自为地肯定自身。

注 释
① 其治一也:“治”,条理(李钟豫译)。
郭象说:“一以自得为治”。
严灵峰先生说:“按‘治’疑当作‘始’。形近致误。”严说可供参考。
② 人卒:即民众。见〈秋水〉、〈至乐〉、〈盗跖〉篇。
③ 原于德而成于天:“德”者,自得。“天”者,自然(王懋竑《庄子存校》)。
④ 天德:体现天地自然理法的一种存在方式(福永光司说)。
⑤ 以道观言龚美琪,而天下之名正:“名”原作“君”。依严灵峰之说改。
严灵峰先生说:“钱穆曰:‘按“君”或“名”字之讹。’钱说是也。按:《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反之,‘言’顺则‘名’正,故云:‘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名正。’‘言’与‘正’上下相蒙,兹依钱说并文义臆改。”
⑥ 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从道的观点广泛地看来,万物的对应都已齐备。
林希逸说:“万物之间,未有无对者。有寒则有热,有雌则有雄;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个个相应,皆出自然。故曰: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⑦ 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今本作“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落雁泓。”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改。
刘文典说:“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下文‘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即承上‘道’‘德’‘义’而言。今本敚一句,‘义’讹为‘道’,则与下文不相应矣。”(《庄子补注》)按王叔岷《校释》所说同。
日本福永光司说:“天地自然的秩序是所有秩序的根本,存在于天地宇宙间的普遍性的秩序,就是‘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普遍性的价值,而以‘道’为基础的存在方式为‘德’。”(《庄子》外篇解说,第144页)
⑧ 上治人者,事也:上位的治理人民,是各任其事。郭象说:“使人人各得其事。”
成玄英说:“虽则治民,因其本性,物各率能,咸自称适。”(成玄英《疏》)
⑨ 兼于:统属于。
⑩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老子》五十七章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 记曰:“记”,谓古书之记载,不指定某书(李勉说)。按《释文》:“云老子所作。”成《疏》:“语在《西升经》。”皆非宝拉巴顿。
今 译
天地虽然大,演化却是均匀的;万物虽然多,条理却是一致的;民众虽然多,主政的却是君主。君主任事是依据着“德”而成全于天然,所以说,远古的君主治理天下,出于无为,顺任自然就是了。
从“道”的观点来看言论,天下的名称都合理;从“道”的观点来看分际,君臣的名分都明显;从“道”的观点来看才能,天下的官员都尽职;从“道”的观点广泛地看来,万物的对应都齐备。所以通达于天的是“道”;顺适于地的是“德”;周行于万物的是“义”;上位的治理人民,是各任其事;才能有所专精,是技艺。技术统属于事,事统属于义理,义理统属于德,德统属于道,道统属于天。所以说:古时候养育百姓的,〔君主〕不贪欲,天下便可富足;自然无为,万物便将自化;清静不扰,百姓便能安定。古书上说:“贯通于道而万事可成,无心获取而鬼神敬服。”
郭象《庄子注》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注〕均于不为而自化也。
〔疏〕夫二仪生育,覆载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其状不殊,念念迁谢,实唯均等,所谓亭之也。故云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注〕一以自得为治。
〔疏〕夫四生万物,其类最繁,至于率性自得,斯理唯一,所谓毒之也。故又云万物与我为一。
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注〕天下异心,无心者主也。
 
〔疏〕黔首卒隶,其数虽多,主而君者,一人而已。无心因任,允当斯位。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注〕以德为原、无物不得。得者自得,故得而不谢,所以成天也。
〔疏〕原双人舞慢三,本也。夫君主人物,必须以德为宗;物各自得,故全成自然之性。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注〕任自然之运动。
〔疏〕玄,远也。古之君,谓三皇已前帝王也。言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也,盖何为哉!此引古证今,成天德之义也。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苏妙龄,
〔注〕无为者,自然为君,非邪也。
〔疏〕以虚通之理,观应物之数,而无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当于正道。
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
 
〔注〕各当其分,则无为位上,有为位下也。
 
〔疏〕夫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事,尊卑劳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观察,分义分明。
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当其所能则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优劣,能受职则物无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注〕无为也,则天下各以其无为应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备足,或走或飞,咸应其用,不知所以,岂复措心。故以理遍观,则庶物之应备。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
 
〔注〕万物莫不皆得,则天地通。
〔疏〕通,同也。同两仪之覆载,与天地而俱生者,德也。
行于万物者,道也;
 
〔注〕道不塞其所由,则万物自得其行矣。
 
〔疏〕至理无塞,恣物往来,同行万物,故曰道也。
上治人者,事也;
 
〔注〕使人人自得其事。 
〔疏〕虽则治人,因其本性,物各率能,威自称适,故事事有宜而天下治也。
能有所艺者,技也。 
〔注〕技者万物之末用也。
 
〔疏〕率其本性,自有艺能,非假外为,故真技术也。
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注〕夫本末之相兼,犹手臂之相包,故一身和则百节皆适,天道顺则本末俱畅。
 
〔疏〕兼,带也,济也,归也,夫艺能之技,必须带事。不带于事,技术何施也。事苟失宜,技便无用。虽行于义,不可乖德;虽有此德,理须法道虚通;故曰虚通,终归自然之术。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是故示本能摄末,自浅之深之义。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无为,兼道所以无欲。故古之帝王养畜群庶者,何为哉?盖无欲而苍生各足,无为而万物自化也。
渊静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则比屋而可封。故《老经》云:我好静而民自正。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
 
〔疏〕一,道也。夫事从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摄末,故知一,万事毕。语在《西升经》,庄子引以为证公主岭二丫网。
无心得而鬼神服。
 
〔注〕一无为而群理都举。
〔疏〕夫迹混人间之事,心证自然之理,而穷原彻际,妙极重玄者,故在于显则为人物之所归,处于幽则为鬼神之所服。

往期回顾
逍遥游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活动宗旨与规划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1期(庄子其人其书)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2期(逍遥游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3期(逍遥游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4期(逍遥游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5期(逍遥游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6期(逍遥游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7期(逍遥游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8期(逍遥游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09期(逍遥游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0期(逍遥游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1期(逍遥游10)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2期(逍遥游1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3期(逍遥游12)
齐物论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4期(齐物论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5期(齐物论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6期(齐物论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7期(齐物论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8期(齐物论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19期(齐物论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0期(齐物论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1期(齐物论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2期(齐物论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3期(齐物论10)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4期(齐物论1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5期(齐物论1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6期(齐物论1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7期(齐物论1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8期(齐物论1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29期(齐物论16)
养生主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0期(养生主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1期(养生主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2期(养生主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3期(养生主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4期(养生主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5期(人间世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6期(人间世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7期(人间世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8期(人间世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39期(人间世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0期(人间世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1期(人间世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2期(人间世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3期(人间世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4期(人间世10)
德充符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5期(德充符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6期(德充符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7期(德充符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8期(德充符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49期(德充符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0期(德充符6)
大宗师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1期(大宗师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2期(大宗师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3期(大宗师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4期(大宗师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5期(大宗师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6期(大宗师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7期(大宗师7)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8期(大宗师8)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59期(大宗师9)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0期(大宗师10)
应帝王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1期(应帝王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2期(应帝王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3期(应帝王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4期(应帝王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5期(应帝王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6期(应帝王6)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7期(应帝王7)
骈拇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8期(骈拇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69期(骈拇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0期(骈拇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1期(骈拇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2期(骈拇5)
马蹄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3期(马蹄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4期(马蹄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5期(马蹄3)
胠箧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6期(胠箧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7期(胠箧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8期(胠箧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79期(胠箧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0期(胠箧5)
在宥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1期(在宥1)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2期(在宥2)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3期(在宥3)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4期(在宥4)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5期(在宥5)
【自然的箫声】庄子会讲86期(在宥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