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学】傅先河‖柴火的变迁-胶东文学
《胶东文学》微刊 第 17 期
★
主 编:卢万成
执行主编:孙慧铭★
【 散 文 苑 】
柴 火 的 变 迁
傅 先 河
最近几年回老家,每当看到路边、地旁随意堆放的庄稼秸秆,树下厚厚的落叶和散落的树枝以及山坡地堰上厚厚的山草(老家统称为柴火)吕夏葳,总会引起我诸多感慨和遐想,这些柴火从前可都是乡亲们争抢的宝贝啊!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院落里和房前屋后都整整齐齐、分门别类的堆满了柴火。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变节:潜罪犯,柴火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柴火就不能生火、做饭、取暖。我曾经记得,一对刚分家单过的小夫妻,由于家中没有备下柴火,第一顿饭还没做好就没柴烧了燃情主厨,急得只掉眼泪。夏秋季节,遇到连阴天气,柴火发潮,做饭时光冒烟,不着火,把人呛得咳嗽、流泪。我还清楚的记得,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室内也会结冰),衣服比铁还要凉,早上蜷在被窝里迟迟不愿起床。这时妈妈就会点燃几把柴草将衣服在火上烤一烤,待衣服烤暖和了,我便趁着热乎劲,麻利的穿上衣服。
小时候,拾柴火是主要“功课”之一,放学后,便约上几个小伙伴上坡拾柴。
我的老家是丘陵山区,石堰、地边长满了高高大大的柿子树,每当秋后,漫山遍野都是那金黄的、艳红的柿子叶。红色的柿子叶红的耀眼,黄色的柿子叶黄的灿烂,艳红的、金黄的柿子叶弥漫开来,是那么的美,美得令人窒息、令人震撼!“霜叶红于二月花”,老家的红柿叶丝毫不逊于香山的红叶啊!
秋风起,金黄的、艳红的柿子叶飘然落下,随便捡一枚做成标本都是上好的书签。可是,那时候乡亲们穷啊,那有心思欣赏这柿子叶的美川师美女老师!赏景、做书签只能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但柿子叶仍然是乡亲们趋之若鹜的宝贝,因为它可以当做燃料烧火做饭啊。
秋后的早晨,只要不下雨,卢驭龙乡亲们便会早早起床,天不亮就背上花篓(一种用白腊条或紫穗槐编制的大筐)、耙子(竹或木做的)到柿子树下搂树叶。这搂树叶也是很有技巧的,技巧主要在于如何使用耙子,要根据树叶的多少和地形的不同适时改变耙子的力度和角度。会使用耙子的高手能把散落在地势不平,间杂石块、土块等障碍物的树叶迅速的搂成堆,然后再装在花篓里。相反,如果生拉硬搂,则“费力不讨好”,不仅搂不起多少树叶,甚至会将耙子齿拉断。那时候勤劳的乡亲们,会赶在出工(那时候是生产队集体出工,队长吹哨子集合大家统一出工干活,实行记工分制,一个青壮年劳力出一天工计十分,早上计两分,上午和下午各计四分;妇女和孩子则根据其体力、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计八分至四分不等)前已经搂了一筐乃至数筐。越起早的人搂树叶越快越多,因为最早上坡的人肯定先到树叶最多、最好搂的地方去搂。我记得二哥和三姐搂树叶最多,一是去得早,二是手脚麻利。
一般情况下岳池教育网,女孩子大多在树底下捡拾枯死掉落到树下的树枝;男孩子则喜欢爬上树去折断枯死的树枝,找到粗大难以折断的死树枝或用刀砍,或套上绳子到树下用力去拽拉,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则叫上几个小伙伴帮忙精武堂,齐心合力将树枝拽断。
如果发现一个树墩就像捡到一个大元宝似的高兴,因为树墩耐烧,一个大点的树墩燃烧释放的热量超过很多筐树叶。但是刨出一个树墩是颇费力气的,有的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常常累的我气喘吁吁,精疲力尽,胳膊酸疼。但是刨出一个大树墩是很有成就感的天阳圣尊,当我肩扛一个大树墩回家展示给母亲时,能得到母亲的夸奖,有时还会得到点好吃的东西,而我则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士兵似的自豪和高兴。
说到专业一点就是剪枝,将树上乱长的树枝剪断,以有利于树的正常生长。我小时候,山场是集体的,树枝是不能随便夋的红楼夜话,要由集体按户或人口数量分配。家乡的山上大多数柏树,柏树枝有油性,易点燃,耐烧,火势旺,非常受欢迎。分到山场后,大人孩子都非常兴奋,带上镰刀、绳子和吃的喝的上了山北纬31度,中午也不回家。夋下的柏树枝,捆结实后,看看山下没人,再大喊几声,然后将成捆的柏树枝用力一掀,柏树枝便开始往山下滚洛克洛克,而且速度越来越快,非常刺激好玩,滚到山下能节省不少人力,有时被大石头挡住,就得跑过去重新往掀滚。有的则摊晒到山坡向阳处,晒干后再弄回家。
收获玉米、高粱等秸秆作物时,先用镰刀将秸秆从底部削断,而后再用??头把根部刨出来,把土块磕打干净,收集起来,也是乡亲们烧火做饭的燃料。
那时候,乡亲们获取柴火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不再一一赘述了。为了获取柴火乡亲们费劲了心机和精力,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年复一年的索取,山体得不到休养生息,柴火也越来越少,造成恶性循环,乡亲们为了获取柴火,有时也会发生口角甚至争斗美优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乡亲们的生活逐年好转,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风吹鸡蛋壳,乡亲们烧火做饭也不再单一依靠柴火,开始烧煤渣、蜂窝煤、灌装煤气、液化气乃至电磁炉、微波炉,柴火的分量逐步减少,现在基本不烧柴火了。有时烧柴火,是为了提升饭菜的口味,或寻找过去的感觉!
现在的家乡简单爱小f4,漫山遍野长满了树木和柴草,环境变得越来越美,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四十年来柴火的变迁,不正是改革开放取得实实在在巨大成就的缩影吗!
作者名片
傅先河,男,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邹倚梦,供职于历城区人民检察院,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山东青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理事,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历城区首届“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团”成员。欢迎关注《胶东文学》
编委会主任:孙光辉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全胜 马海春 瓦 当 王月鹏
王秀梅 卢万成 李绪政 李 华
宋文华 张承光 张洪浩 何志钧
陈占敏 贺宗仪 胡剑华 娄 光
凌可新 高吉波 矫 健 董永智
戴志东
主编:卢万成
执 行 主 编:孙慧铭
副 主 编:沈齐涛
主管:山东省 烟台市 文联
主办:《胶东文学》杂志社
赐 稿 邮 箱:jiaodongwenxue@163.com
微信公众号:jdwx201611
编 制 推 送:《胶东文学》微刊编辑部
承运:烟台花样年华传媒有限公司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顶部胶东文学关注
文稿审阅:孙慧铭
平台制作:沈 默
《胶东文学》往期精彩回顾
【胶东文学】白百合的诗
林春江‖年少的我们
牟民‖人生论证
江滨‖那年那次军训野营
石爱云‖赶 靠
林静‖一缕清魂舞红尘
蔡洪卫‖皇家警察
疏影‖生命的成全
卢万成‖王崇信先生
叶芝‖蓝 天(下)
叶芝‖蓝 天(上)
连迎‖牵 手
林静‖拥抱孤独
蔡洪卫‖舞 者
卢万成‖爽是一头驴
王秀梅‖致终将逝去的
许锐锋‖城门何肃穆,五月飞秋霜
〖胶东文学〗微刊 发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