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幼坚【九江风俗】迎春节(二)-九江史志
吴幼坚点击“蓝色”关注
九江史志
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晚,民间家家户户鸣爆聚餐,谓之“过小年”。武宁又称伢崽年。瑞昌旧社会长工此日“议工”,重定来年工价,领取工钱回家过年。湖口,旧时从这上天起要教训孩子过年不许乱说乱动,不听话予以体罚,俗谓“打伢仂过年”。星子过小年,应备酒、肉、香烛,敬祖后“群坐欢饮”。都昌,去外地作工经商者,均于小年这天陆续到家;小年后,承袭传统提前团聚过年。永修,旧时长工、店员若小年参加晚宴时被“请”坐上席,便意味着辞退;各家各户备酒团聚风俗仍存。
贴门神
除夕日,九江各地居民均要在门上张贴门神画,用以保佑家庭平安。门神画缘于古代新年为驱鬼祈福而作的“桃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唐代以后,尉迟恭、秦叔宝逐渐演变成“门神”。再后来,除神荼、郁垒、尉迟恭、秦叔宝外,一些著名的历史人们如温峤、孙武、赵云、岳飞等,也被奉为门神。随着门神购成人员的变化,门神也日趋人间化、智能化,门神的职能也开始单纯的由保护门庭,驱邪避鬼而扩展到人文理性,增加了庆贺新年、祝贺吉祥的内容。
人们还喜欢在门楣、箱柜上贴福字。并且这个“福”字还倒着贴,取“福到了”的吉利话。每到春节,大大小小,字体各异的“福”字使节日的气氛更加喜庆,更加热闹。如今,有些人家在两扇门上均贴上福字,以代门神,可谓门神之异化也。
贴春联
新春佳节,九江城乡各家各户都用红纸写上吉祥语,贴于大、小门两侧。左右两联,谐偶对仗,以其严谨的格律、雅致的韵味、深邃的寓意、喜庆的情趣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年节喜庆表达和渲染的文字符号,深为民众所喜爱。一副好的对联,配上气韵生动的书法,不但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还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九江俗语“有钱无钱,贴副春联”“有吃无吃,买张红纸贴壁”,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
春联的内容常常能反映出主人家的职业特点及主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旧时做官的人家,常常贴“皇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表现出不同凡俗和力求光宗耀祖,显赫于人的意愿;读书人家多贴“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强调书香传统,以期才学并茂;经商做生意的人家,喜欢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希望财源茂盛、发财致富;搞交通运输、架船跑车的人家多贴“东西往来满载春风行千里,南北驰骋运送笑颜进万家”,祈求生意兴旺,出入平安;药店多贴“架上丹丸能济世,壶中日月可回春”“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表明中国传统医学济世救民的心愿;酒店用“香闻十里春无价,醉卖三杯梦亦甜”;农民多贴”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六畜兴旺岁岁平安”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新中国成立后,联语内容起了根本变化,如“励精图冶搞四化,雄姿英发绘宏图”等。
九江民间还恪守一种习俗,亲属去世的当年,过春节时门上贴黄纸写的对联,第二年即贴朱联;修水则三年内不贴红对联,一般当年贴黄色孝联,第二年贴蓝色孝联,第三年贴绿色孝联。
贴红
除夕日,各地农户取大小不一的红纸,上书吉利语,分别贴于灶头、栏头、鸡舍及各种家具物件上,以讨“满堂红”之彩。如秤上贴,“黄金万两”,风谷车贴“川流不息”,稻桶贴“五谷丰登”,栏头贴“六畜兴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窗门上贴用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的“窗花”,如喜鹊、蝴蝶、鸳鸯、白鹤等吉祥物,精巧新颖,颇具特色。
贴香火
除夕夜,旧时各地有“贴香火”之俗,以示对历代祖先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如用红纸书写“某某氏堂上历代远近昭穆宗亲之位”或“天地国亲师位”字样,左右写一副对联”吞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一般是贴于中堂,或家主认为最神圣的墙壁上。
还年福
食用年饭之前,一般是先祭天地祖先,谓之“还年福”,但无统一的时间,由各地各姓传统习惯自定。德安自腊月二十四以后,天天有还年福的,早、中、晚餐各有定规;旧俗还年福前,先准备好三牲猪(猪头、雄鸡、鲤鱼)祭品,送到祖堂上供,然后各自回家团聚吃年饭;有的地方还邀请亲戚好友来参加还年福。柴桑区农村,旧时,举族男丁齐集祖堂,设香案、摆三牲,焚香、燃烛、鸣爆、放铳,向祖宗神龛行跪拜礼,礼毕,各自回家吃团年饭。武宁一般是在腊月最后一天,也有提前一天者;是日备办酒席、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敬天地、供祖先,然后全家团坐聚餐。都昌入夜各家所有房间点上灯烛,将盛有“三牲”的“年福盆”端到祖厅、神龛前祭拜,尔后“关财门”,合家吃团圆饭。
此外,各地还有“送岁”“辞岁”之俗。如彭泽“至夜设馔祭祖,傍晚多有携酒肉上祖坟拜谒的”。柴桑区“下午,大人领着小孩,携带香纸、爆竹、酒食到祖坟山向先人坟墓祭拜”。(来源:《九江风俗》)
友情提示:2018年2月8日上午,九江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部署会召开,会上要求全市各县(市、区)中心城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他地区实行分时分地限制燃放。
编辑:杨晅 胡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