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幼坚【了凡善学】他曾用这样的善政让宝坻的百姓不再饿肚子!-嘉善报社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28

吴幼坚【了凡善学】他曾用这样的善政让宝坻的百姓不再饿肚子!-嘉善报社

吴幼坚
减粮善政得民心
上篇

袁了凡于明隆庆四年(1570),在乡试中了举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考上了进士。初入仕途,袁了凡就被朝廷指派到江南,对“苏松”钱粮进行清核。作为钦差大臣,回到父母之邦,本来是件愉快的事情,但是袁了凡却高兴不起来。
他每天要花许多时间去与乡党周旋,别看这些旧官僚老态龙钟,且早已归隐山林,但他们的势力范围还在,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还在。袁了凡当时在《赋役议》中提出了:分赋役以免混派;清加派以绝影射;修实政以省兵饷;查派剩以杜加赋;免协济以恤穷民。又请“减额外加征”十余条,将矛头直指那些既得利益者,但很快遭到了他们的反击。“清核”工作经历了千难万险,最终还是被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挫败了。袁了凡领教了官场上“死虎”的余威。“苏松”就是当时苏州、松江两府所管辖的地区,“钱粮”则是指明代按“田亩”所确定的“徭役赋税”,就是通常说的“皇粮国税”。那么,朝廷为什么要派官员到那里去搞核查工作呢?因为《明律》规定:官僚可以根据品级的高低,拥有减免徭役赋税的特权。如果将其他人的田算在官僚地主的名下,那么就可以逃避徭役了。


当时一些中小地主、富农和少数自耕农,为了逃避过重的徭役和赋税,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田地寄献给官僚地主。这就是明史上所谓的“投献”。由于官僚地主隐匿了大批不缴税的土地,独占剥削果实,封建王朝的财政十分困难,“帑藏匮竭”。一部分在朝的官吏对此不满,不断要求查田,要求限制“皇庄”和其他庄田,限制继续兼并中小地主的“民田”。
朝廷为了调和朝野之间的矛盾,调整各个官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想遏止日趋严重的税源流失的势头,所以经常派出一些较为清廉,或者刚入仕、与旧官僚集团瓜葛不多的官员,前往各地执行清查任务。
然而,其结果大多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反对与阻挠而不了了之。当然,也有个把成功的个案。如在《海瑞罢官》中,官僚大地主徐阶就被迫“退”出了许多“投献”的民田,但当时整个江南地区“兼并土地”之风,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敛。
袁了凡刚入仕,就被委以“清核钱粮”之重任,他确实也是踌躇满志,一心想把事情办好。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也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但终因既得利益集团势力太大,使得袁了凡的清核工作前功尽弃。对此,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袁了凡)初入仕途,即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议》,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十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


万历十六年(1588),袁了凡又奉命到北直隶宝坻县(现天津市宝坻区)做知县。如果说,在苏松地区“清核钱粮”时他遭遇的都是些老奸巨猾的官僚的话,那么在辽阔的燕赵大地,袁了凡真正接触了农村,开始与勤劳淳朴的农民打交道。在宝坻任职期间,袁了凡的善书思想,才真正付诸了行政实践。
袁了凡了解农村,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曾在《劝农书》卷首感叹“今天下租税皆出于田,故惟农受累最深”。作为宝坻百姓的“父母官”,他同情农民的处境,并想方设法扶助他们。其间,袁了凡根据宝坻的实际,提出了“与民休息”的施政纲领,希望通过发展农业经济,从而使百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刚走马上任时,他经常与下属(官吏)一起探讨治县之策,甚至还到市井、村野与商贩和农夫们交谈,并在听取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宝坻特色的治理方略,其核心就是推行“休养生息”之法,探索改革长期以来“官扰民”的吏治制度。


什么叫“休养生息”?它源自于黄老哲学。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无为而治”的成功案例,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实践成果。用现代的话来表达,“休养生息”就是以轻敛薄赋(减轻税收和兵、徭役)作为主要手段,并采取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办法和措施,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和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等于“父母官”自己闲着不干事。袁了凡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展经济,怎样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他曾多次跟后来也到河北,在玉田任县令的叶重第写信。详细谈了治理宝坻的整体构想和一系列具体做法。还率领下属官吏专程到盛产“绿畦香稻粳米”的玉田县参观考察。他想在盐碱地上发展稻米生产,让宝坻的百姓不再饿肚子。
嘉善县袁了凡研究会供稿,文章出处:《了凡及其善学思想二十六讲》(杨越岷著)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