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幼坚【中国好书】—《给孩子的书法》-滨城区图书馆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563

吴幼坚【中国好书】—《给孩子的书法》-滨城区图书馆

吴幼坚
【推荐语】
系统梳理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历史;
为孩子打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大门。
【音频简介】
本书是书法史专家刘涛为孩子撰写的书法普及入门读物。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极简洁而通俗的文字,从书法演变小史、书法的欣赏、怎样练习毛笔字三个角度进行讲解,使孩子对书法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第二部分从三千多年中国书法历史中,选择110件书法代表作品,根据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书体分类进行详细、具体的点评。全书有骨有肉,饱满充实,有趣可读,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
【您将听到】
1.汉字的字形是怎么演变的?2.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们身上,都发生了哪些趣事呢?为什么好多书法家都爱喝酒呢?
【图书信息】
书名:给孩子的书法
作者:[中]刘涛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的长期书写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到书法的美。

书法史专家刘涛在《给孩子的书法》一书中,除了讲述学习书法的要领,还挑选了109幅古代书法作品,带我们去欣赏,用毛笔表达意象,由形态显示情趣的汉字之美。
汉字的演变,如果以殷商甲骨文为起点,东晋成熟的楷书为终点,那么就有1700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汉字形成了篆书圆匀、隶书波磔、草书飞舞、行书流动、楷书严谨的五大书法结构类型,各有各的美。
我们今天见到的古文字,最早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统称为甲骨文。后来,文字被铭刻在青铜器上之后,就叫做金文了。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铭文》,诞生于西周早期。书法端庄严谨,随和畅达,排列整齐有序。
出现了不同于殷商金文的新气象:一来,字间的距离较为舒朗;二则,文字排列是纵成行,横成列。后来的碑刻墓志,都继承了这种井然有序的章法。
秦始皇统一文字,实际上就是使用结构匀称,大小一律,标准的小篆做正体字。
为了推行“书同文字”,丞相李斯等人作了三篇字书,用标准的小篆书写,作为学习正体小篆的字样,推行全国。
战国后期,秦国书吏为了书写简便快捷,将篆书中盘曲环绕的笔画,分为几笔来写,就衍生出了最初的隶书,叫做“古隶”或“秦隶”。
汉朝沿用隶书,到西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严整,字形方广的“汉隶”。
东汉后期的师宜官擅长鸟虫篆和横平竖直、撇捺分张的隶书,就是八分书。他能写那种招牌、匾额上特大字的榜书,也能写蝇头小字。
师宜官喜欢喝酒,但他上酒馆经常不带钱。喝了酒,没钱付账怎么办呢?
他就拿起店小二柜台上的笔砚,在墙壁上写字。顾客纷纷过去观看。他就问观看者要钱,凑足酒钱后,师宜官就把写在墙上的字迹刮掉,扬长而去。
好啦,说完了隶书,我们再来看看草书吧。
草书把一些笔画合并了,使得汉字的结构非常简略。比如“耳”字,就被写成转了两个弯的曲线;像“言”(言字旁)“亻”(单人旁)“灬”(四点底)之类的部首,都省略成了一笔。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体式。
汉朝的草体,“钩锁连环”的笔势限于一字之内,收笔带有隶书的波脚,结构平整,字字独立,后世称为章草。

东汉的张芝是章草书法的代表。
张芝从小练字就很勤奋,他在池塘边磨墨,每天在池中洗涤笔砚,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成黑色的。
家里的布帛,他也先用来习字,然后再练白做衣裳。张芝草书下笔必有法度,他说:写字时,如果时间紧迫,就不能写草书。后人尊他为“草圣”。
东晋有了更为简单的今草,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王羲之。
后来到了唐朝,狂草发挥了今草的纵引之势,运笔速度更为迅捷,笔势奔放不羁,甚至一笔写一行字,笔画纠结盘绕,姿态奇异,变化莫测。
唐朝书法家张旭,为人洒脱不羁,他也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喝醉之后呼叫狂走,然后下笔成书,甚至用头发蘸墨书写,人称“张颠”。
与张旭齐名的书法家怀素,从小就出家做和尚,俗姓钱。
他喜爱看书写字,但买不起纸,就种了很多芭蕉,以芭蕉叶代纸书写。芭蕉叶又大又多,还嫌不够。就做一个漆盘写字,还是不够,又漆一块方板。
漆盘写完写方板,反复书写,竟然将漆盘和方板都磨出了窟窿。
怀素性格疏放,不拘小节,而且好酒。醉酒之后,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都会被他写上字。茶圣陆羽说他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
怀素用硬毫小笔写《自叙帖》,运笔速度极快,如风驰电掣,往往是一笔贯穿一行的“一笔书”。
他笔下的狂草变化多端且无常。《自叙帖》被称做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杰作。他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行书是居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最初称为行狎书。
“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是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行书有两个优势:一是,相对楷书,书写简便;二是,相对草书,容易识读。
曹魏西晋的时候,行书比较流行。那时学习行书是效法钟繇、胡昭。遗憾的是“钟胡”行书早已失传,现在看不到了。
从唐朝以后,学习行书,大多是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乘兴书写的《兰亭序》,都是顺势起笔,运笔流畅,笔锋顺势转换,点画灵动活泼,笔力遒劲。
《兰亭序》的字态,大小不一,长扁各异,姿态美妙。其中二十个“之”字,居然无一雷同。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手稿,珍爱得不得了,命令宫廷拓书人摹写多本,赏赐给大臣,《兰亭序》才被世人知道。
太宗去世,《兰亭序》真迹当做殉葬品埋入地宫,只有临摹本传世。
相传,冯承素摹本,是现存的《兰亭序》摹拓精准度最高的墨迹。甚至有人把它当做王羲之的真迹来对待。
宋朝时,《兰亭序》已是书家学习行书的经典,米芾称它为“天下书法第一”,又称“第一行书”。
楷书的笔画形状比隶书复杂。古人借王羲之《兰亭序》开篇的“永”字,归纳了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和写法,就叫做“永字八法”。
楷书史上,晋、唐两朝是楷书书法的高峰期。
初唐的欧阳询一开始是学王羲之的书法,后来慢慢演化出了自己独有的楷书风格。
高丽国特别看重欧阳询书法,派使者来唐朝,求购欧阳询的书迹。
唐高宗李渊知道后,就感叹:“想不到,欧阳询的书法名声传到那么远的国家。高丽人没见过欧阳询本人,只看他的字,一定以为他的形貌和他的书迹一样魁梧!”
原来啊,欧阳询并不符合“字如其人”的说法,他身材短小,相貌甚至有一些丑陋。
颜真卿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人称“颜体”。
苏轼佩服颜真卿楷书的成就,写诗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真卿用笔上加强内在的力度,笔力沉着,笔画厚实丰腴,圆浑沉雄。
他书写的楷书碑,字形比其他唐楷碑刻大一些,气势雄浑,效果醒目。近代书家写榜书,也多取颜楷之法。
柳公权的楷书与颜真卿齐名。他曾做过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的官员。
有一天,唐穆宗问柳公权:“怎样握笔才能把字写好?”
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笔正。”
穆宗一听,脸色就变了,明白柳公权表面说笔,其实是借此劝谏他用心朝政,不要耽于声色犬马。
柳公权因此被称为“笔谏”。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法,后来吸收欧体、颜字的特点,自成一体。

他擅长处理笔画的形态,同类笔画,他能根据笔画在字中的位置,以及笔画间的搭配关系,或曲或直、或俯或仰、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地写出这类笔画的种种姿态。
北宋的时候,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体楷法严谨,唐文宗称赞说:“就是钟繇、王羲之重生,也不会超过柳公权。”
后来的一些书法家认为,柳体是唐代楷书的最高水平。
从晋朝至今,小孩子们学写书法都是从楷书入手。方法不是临写就是摹写。
“临”是对贴移写,在地上、墙上、纸上、砖上都可以写,不受材质限制;“摹”是用透明的薄纸,覆在字样上影写。
掌握了写书的基本方法后,就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练习。
书法史上有很多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智永前后三十年,写秃的笔头,盛满了五个大竹箱。即使是王羲之那样的天才书法家,也有二三十年的学书经历。
要想书写娴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练就。
本期图书为《给孩子的书法》,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好书,请关注滨城区图书馆公众号试用资源“仁仁阅”,畅读更多中国好书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