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西方人冷眼下的抗日战争-点兵堂
1931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泣血回忆,深深铭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DNA之中。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宁河吧,华夏大地上的抗日战争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次要战场。相比美英苏等国领衔抗击法西斯的显赫战果,亚洲战场上英勇抵御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西方主流媒体忽视掉了。
以李德·哈特为例,这位声名显赫的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被无数西方军事爱好者奉为经典。然而,书中直到三分之一篇幅过后、第十七章的《日本的征服狂潮》方才将视野转向珍珠港事变之后的太平洋战区,忽略了中国人民在此之前已经和侵略者进行了十年之久的殊死抗争!
▲拉纳·米特,年轻有为的史学家,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二十一世纪,一位西方历史学者站了出来。拉纳·米特(RanaMitter)被誉为西方“新一代中国通”。作为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他在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并创办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这个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究机构在2014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基于最新解禁档案,拉纳?米特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编著了一本中国抗战史巨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书中,拉纳?米特向西方世界披露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多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在书中,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向西方世界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凭借本书,作者获得了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颁发的威斯敏斯特公爵军事文学奖章。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将随着拉纳·米特的笔锋,重回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华北战场……
▲拉纳·米特编撰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英文版封面
1937年7月底,日本夺取北平和天津之后,立刻向西驱赶装备不良、散沙一般的中国军队。铁路在华北的战争形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日本想要快速运送大批部队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就必须掌握华北的铁路。因而在1937年的夏季,它对华北铁路的控制权也确实是越来越大。
在当时的华中地区,国民党与日本军队拼死抗争,战场主要集中在上海,往南延伸至广州。华北的形势则更加复杂,与蒋介石结盟但不受其掌控的地方军阀控制了这些地盘。除此之外,共产党也是一股很有影响的力量。从理论上讲,蒋介石是全国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但实际上他无法控制共产党的行动。毛泽东从延安发布了一系列命令,试图在北方打造有利的战局。
位于陕西省东北方向350公里的太原花流吧,现在成了地方军阀阎锡山的抗日中心,阎锡山试图抵御不断涌入华北的日本军队。太原和再往北250公里的大同是山西省的两座主要城市,在1937年的秋天,它们的命运将主导整个华北地区的战事。太原有一个兵工厂,而大同则有重要的煤矿资源,这两样都是令日本人垂涎欲滴的诱惑。
▲晋中重镇成为全面抗战后的重要战场
国民党、地方军阀、共产党对抗日本人的战争对越来越多的人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在军队交火的情况下,人们该待在原地不动,还是收拾行囊逃往吉凶未卜、生活艰难的陌生之地?穷人们常常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他们一无所有,根本无法背井离乡。
在绝望无助的战乱时节,战地记者杜重远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处处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将战争的故事实时地传达给广大读者。在杜重远的战争游历中,最值得注意的部分是他对被日军包围的中国铁路线的报道。
他从中国中部出发,开始了一段前往北方战场的曲折历程。1937年8月中旬,他和伙伴李公朴无法搭乘火车离开上海。他们不得不搭车前往上海西边120公里处的城市苏州,一路上都在躲避敌军飞机的轰炸。抵达苏州后,他们找到了火车站站长确认预订的车位,但却被告知“客车无多,仅代预备铁篷车一辆,平时系用于拉牛”。
杜重远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自己总是遭遇火车延误或线路取消的厄运。他在日记里详细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挫败感,更反映了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全面破坏。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铁路是最为快速而时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一。到战争爆发为止,中国的铁路运输从大规模投入建造到使用只有20多年的时间,其速度和能力被看成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象征。在国民党掌权的10年间,中国的铁路线获得了极大的增长,从3万公里增长到6万公里,国民党为此甚为骄傲。但此时,这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却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危在旦夕董丽范。
▲让拉纳·米特敬佩有加的记者杜重远
杜重远一路上看到了很多东西,对整个国家的备战情况了如指掌。在陆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防空工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尽管人们听说过轰炸的厉害,但空战仍然只是一件新鲜事。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么习惯于新技术战争,因此在跟空中死神打交道时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但仍然有些地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山西太原是军阀阎锡山控制的地盘,此人是颇令蒋介石忌惮的诸多军阀之一。杜重远往北行进的旅程虽然危险重重,但并没有遭遇杀身之祸。1937年10月上旬,他到达太原。抵达当天,他报告称,“我们看到各处都在进行着防空工事的准备。到目前为止,
姜次郎这项准备已经有一年之久,这证明当局早就下决心要抵抗侵略”。但情况没有那么乐观,更为典型的是往北250公里的大同的景象。杜重远从太原搭乘一辆卡车前往大同,结果被堵塞在军用汽车和马车之中。到达时,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大同景象与太原殊异天气晴雨表。每日因敌机常来轰炸,满城已呈死气李廷亮,防空工事除了在城市周边挖掘了一些隧道之外,其他可说均为零。城中的政府人员,每天早上会拿上几个馒头当早餐,此外整天都伏在隧道之中躲避飞机,直到晚间7点左右,方敢自由活动……民众方面毫无组织……老百姓视飞机如神物,敌机虽飞去多时,老百姓尚不敢行动……即使伏在隧道中也不敢高声谈话,恐被飞机听了去!
”
在几周之内,正常的生活状态被完全打乱。人们不得不在晚上工作,他们长时间静止不动,忍受着不断袭来的死亡威胁。在杜重远抵达太原之前不久,日军的一次空袭就导致180人丧生。
▲抗战中的太原
混乱的阴影笼罩了中国,从普通店员和农民到士兵与政府官员,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被影响到了。一些有偏见的国外观察家对政府的维持能力表达了怀疑,英国外交官道格拉斯?麦基洛普在一份从武汉发往伦敦的备忘录中表现得尤为悲观:
“
我在此感受到的最强烈印象就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无能、分裂主义、不负责任,以及毫无根据的乐观。它的乐观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不确定的希望之上:其他国家包括我国将会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战争,并为岌岌可危的中国政府挽回点什么。
客观地为它辩解,国民党政府机制和中央的重心,已被外界力量强行破坏,它首次被要求为这个国家的领土完整负责,中国又是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难以掌控的国家超能右手,而且如今无法获得来自外界的建议,源自上海的财富也被日寇侵占。但现在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纷纷谴责或同情它,而在于如何继续维持它的统治。在我看来无尘室吸尘器,一旦撤离武汉,它必将解体。
”
武汉的陆军军官W.A.拉瓦特-弗雷泽发送了一份内容大致相似的备忘录常和平,他在其中警告道:“中国军队将被永久性粉碎,空军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中“大部分人都有不良记录”蜡烛图精解,他们企图通过抵抗来迫使英国出手相助。弗雷泽还说:
“
国民党政府并不严肃对待抗战,除了在上海造成严峻的国际局势、损害我们的利益之外,他们简直一事无成,甚至还严重危及我们在中国中部的商业利益。因此,不应该再鼓励国民政府一意孤行……
”
▲对于当时的西方人而言,姑娘大声唱简谱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他们无关。图为电影《太阳帝国》中为日本侵略军当带路党的白人男主角
这些负面看法集中体现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外交官的态度与海怪同行。“中国政府会倒台,但中国却会长存”的观点是西方长期以来的清晰观点。
西方外交官们认为,对传统绵延不绝的东方古国而言,现代政府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人始终难以接受“国民政府是现代新中国土生土长的产物”的观念。麦基洛普的备忘录也勉强承认,国民党的问题并非都是它自己造成的,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政府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放弃其经济资源及国外先进技术。但这一点令西方列强颇感不安肯波琳,因为它暗指西方列强应该受到谴责。
麦基洛普的备忘录中的言辞有颇多自相矛盾之处,暴露了这些外交官们心中的不安。麦基洛普是在为英国的不作为寻找借口。对蒋介石政府而言,他们面对的挑战就是去证明麦基洛普的悲观预测是错误的。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罕见的胜利,让战士们士气大增
外界对中国抗日的评价依据的往往是中国民众的士气。作为中国媒体界的杰出代表,杜重远需要做的就是凝聚人心的工作。他鼓励他的读者坚持抗日斗争,但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抗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待在大同的日子里,他遇到三五个受伤的士兵,这些人都是汤恩伯将军手下的士兵。1937年8月中旬,在北平西北45公里的南口镇,汤恩伯率军英勇作战,损失士兵2.6万人。他几乎没有获得中央军的支持,因为蒋介石觉得北方大势已去,于是再次将其最精锐的部队留守华中作战。士兵们向杜重远诉苦,揭露他们的艰苦努力是如何因为缺少物质支持而付诸东流。杜重远是这样向读者描述这场败仗的:
“
南口阵地本极险要,惜乎(第)二十九军驻防时丝毫未建工事。我军开到南口九界至尊,一方作战,一方施工,在机枪炮弹之下施工,如何得手?且吾方无飞机无高射炮,敌人飞机来轰炸时,只有站着等死……这样的惨烈牺牲不知若干。每天只进一食,因输送伙夫彼时被敌机炸死。而最觉凄惨者,当吾方退却时安蕾尔,许多重伤的弟兄们无人照管,有的匍匐于道旁,有的饮枪自杀,最后吾等虽侥幸归来,而商庙开门,无人过问,请问吾辈为谁而战,为谁牺牲?
”
发现所到之处普遍缺乏抗战热情,杜重远感到十分痛心。他为遇到的士兵提供了一些资助,找车将他们送往太原。他叹道:“此次在大同所见种种现象,至为痛心,伤兵之惨状如此,民智之闭塞如彼,而一班腐化军官,犹复计算在此次战争中可得若干粮秣,若干贴饷,手拿算盘的军人们,如何可以作战?”回太原的旅程并没有缓解他的悲观:“不料道路越走越坏,又走到天昏地暗……(车子)几乎滑到崖下。”于是大家只得下车步行,在泥泞的土路中一路跋涉,直到凌晨1点才到达目的地维雪啤酒。他进入山西饭店后叹道:“真有出地狱而入天堂之感,一夜的酣睡,非笔墨所能形容了。”
汽车行到险处常令人不寒而栗,乘坐火车又会出现各种问题,还有种种不适李丞责,但跟残酷的战争相比,这些似乎微不足道。不过,尽管战争是改变冲突的关键所在,但跟战时的日常生活相比,它并不占主要地位。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多次战争,发生在中国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对国民党来说,报刊是传播舆论的有力武器,杜重远的专栏就是这一武器的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中国没有成形的广播网拜访函,但报刊文化却显得生机勃勃,内容十分丰富。读者对杜重远的经历也都感同身受,因为他们自己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困苦。许多像天津《大公报》这样的中国重量级报纸,也都跟着读者一起到处流亡。在流亡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就像这个国家一样,这个社会也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在山东以西几百公里之外的太原,杜重远见到了阎锡山部队建起来的防御工事。日本人已经夺取了几个主要的铁路终点站,其中包括河北的石家庄,该站让他们拥有了攻打太原的必备根据地。从1937年10月13日起,日本人分成3支独立的队伍分别进行攻击。阎锡山的部队奋勇抵抗,因为有几万名士兵或伤或亡,最终防线还是崩溃了,阎锡山部队往西撤逃。惊恐的中国军民在敌军的空袭下纷纷逃命,日本人占据了这座城市。
▲日军攻占太原的宣传照片
太原的失守令毛泽东相信,共产党必须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他们应该更充分地运用能够激发中国人民斗志的游击战盖茨堡之役。毛泽东以一贯的通俗手法写道:“矛盾的本质是那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整个国家的人民却饱受腹胀之苦。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是决然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南海中学分校。”相反,共产党的军队却惯于袭击敌军,“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
就这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直至胜利的到来……
▲1938年5月,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发表演讲。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竭力争取群众的支持。
拉纳?米特的新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非常成功,它描绘了成百上千万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史,以及战争如何促使现代中国崛起。这本书揭开了行将被人遗忘的历史记忆,为人类史料的丰富和完整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前国务卿 亨利?基辛格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文译本现由新世界出版社联合出版,译者蒋永强、陈逾前、 陈心心。